英國女王的國葬圓滿落幕,她已經安葬在溫莎城堡。這次從各地移靈到最後安葬,女王生前親自參與規劃,原則是公開透明,讓全英國民眾能一起參與。葬禮的尾聲,由每天負責叫女王起床的御用風笛手,最後一次為女王奏樂,在樂聲中畫上句點。
西敏寺96聲鐘響,女王國葬開始了。女王靈柩,在風笛聲中,由海軍士兵,慢慢拉行到西敏寺,皇室成員緊跟在後從查爾斯、安妮,到威廉和喬治小王子,臉上哀傷神情,感染現場兩千位國際政要。
參加國葬皇室評論員Emily Nash:「當靈柩被抬進來時,合唱團的歌聲,充滿了整座西敏寺,我只感覺全身雞皮疙瘩,看著靈柩就被抬到,女王當初加冕,以及結婚的地方。」
國葬程序,早在伊莉莎白二世生前,就親自參與規劃,包括移靈、聖歌、多少人抬棺、誰來致詞,都有相當嚴謹的規定。
英國首相特拉斯:「我若去為你們準備了地方,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,我在哪裡你們也要在那裡。」
但在莊嚴肅穆、繁瑣的儀式中,也看得到感性一面。
坎特伯里大主教:「今天的悲傷不只女王的家人,全國大英國協和全世界都感受到了,我們今天特別為她的所有家人禱告,就如所有家庭在葬禮上哀悼一樣。」
國葬參加者Pranav Bhanot:「不管怎樣這都也是一場家族葬禮,有兒子失去了媽媽,孫子失去祖母。」
最讓人動容的時刻之一,是國葬尾聲,兩分鐘集體默哀。
參加國葬皇室評論員Emily Nash:「我認為很棒的是,大家團結齊聚,一起為女王默哀,現場完全安靜直到最後號角響起,而且室內室外都無聲,畢竟現場2000人。」
默哀完畢,英國新版國歌「天佑吾王」響起,女王最後一次出西敏寺,離表訂時間不多也不少,國葬剛好進行一小時。
國葬參加者Pranav Bhanot:「這真是一場完美的國葬,就像女王一樣完美,安排得很好又很準時,以葬禮來說辦得真的很完美,我想女王會很高興的。」
皇室歷史學家Kate Williams:「女王很愛溫莎,她在戰時撤離到這邊,童年相當多時間都在這度過,溫莎也是她戰時14歲,首次發表廣播演說的地方。」
疫情期間,女王待在溫莎,而去年丈夫菲利普的葬禮,同樣也在這舉行,因此下葬前的追悼儀式,就辦在溫莎堡內的聖喬治教堂。
在教堂裡,王室珠寶匠小心翼翼地將王冠、寶球和權杖,移開女王靈柩,接著王室宮務大臣,拿一根細白杖現身。當著查爾斯國王的面,宮務大臣輕輕一扭,白杖折成兩半,象徵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掌權,正式結束了。
皇室歷史學家Kate Williams:「這真的代表一個篇章的結束,另一個篇章的開始。」
擁有悠久歷史的「斷杖」儀式,是史上第一次,透過鏡頭,讓大家看清楚,專家說,國葬全程轉播,背後有重大意義。
前白金漢宮新聞主任Sally Osman:「這是很重要的發展,雖然這一切在大眾眼中,可能有點神祕,包括用詞以及穿著,但卻秀出了君主之間的和平傳位。」